弓道簡史

據發現,日本於石器時代已使用弓箭;而相當於彌生陶器時代,日本已有以樺木製成的長弓。

到了石器時代末期,長弓的握把位置已在弓的下半部位,從銅鐸上的狩獵紋飾中可以看到。

在中國的《魏志倭人伝》中,亦有日本人使用長弓的記載。

從《古事記》中可窺見不管是在思想或文化的意義上,弓矢在儀表尊嚴的表現上,都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;

這便是宮廷及武家重視弓矢儀式的淵源。

中國文化的影響

在中國,關於弓的文獻所在多有,諸如周禮、後漢書等,其中尤以禮記中的射義思想對日本弓的影響最為顯著。

在西元四、五世紀的日中交流中,自応神天皇以降,中國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甚鉅。在弓射方面,日本自古以來既有的弓矢威德的思想,結合了中國弓矢思想中關於禮的部分,產生了日本宮廷中的射禮儀式;到了武家時代則透過弓矢達成禮的思想。是謂「君子無所爭,必也射乎」,與此射禮思想結合,成就了日本獨特的武家思想。

平安時代中期(10世紀)起,引入了中國竹和木複合合成弓的製作技術,出現了「伏竹弓」、及平安時代末期(12世紀)的「三枚打」。

武家時代

自源頼朝的鎌倉幕府確立以來,武士透過以弓馬技術的精進修練作為淬礪心志的手段,以成就武士道。作為武士身心鍛鍊和戰技的訓練,犬追物、笠懸等騎射之風盛極一時;此風貌在《吾妻鏡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。

因鶴ヶ岡八幡宮的放生会,流鏑馬這樣的盛事一直流傳至今。當時「巻狩」盛行,於平安時代流行的文射之弓再度有了實戰的意義。另一方面,犬追物、草鹿等競技方式已有嚴格的規則,今日已轉化為運動競賽的形式。

技術革新時期

自南北朝至室町幕府時期,可說是弓術技術革新的時代。

後醍醐天皇在位時,武家社會傳承的弓法由小笠原貞宗、小笠原常興集其大成,弓馬術礼法的基準確立。此後於德川時代,小笠原氏成為了將軍家的弓馬術礼法師範;從今川了俊的《了俊大草紙》此一射術書中可詳細看到當時的射法。日置流始祖日置弾正正次也是這個時代的人,射術技法以實踐為主而普及於世。此射法觀念由吉田重賢繼承下來,其後發展為出雲派、雪荷派分支,雪荷派又衍生出道雪派,出雲派則衍生出印西派、大蔵派等支派;百家爭鳴之下,弓術發展有了急遽的進步。

在室町末期到德川初期的150年間,相當於15~17世紀,透過竹林坊如成所建立的竹林派,在尾張地區、紀州地區開枝散葉,產生了許多流派。

其後,亦有元錄年間以森川香山為代表的大和流、明治時期本多利実創立之本多流等流派的產生。

在弓術技術革新方面,時任京都所司代的多賀豊後守高忠的《高忠聞書》一書中,亦探討了「弓返り」此一技術的利弊得失,並記載了竹木合成反曲弓的相關技術。

鍛鍊武士身心的弓術

於織田豊臣時代熱兵器傳入日本,和弓的實戰地位式微,弓術轉化為以鍛鍊身心為目的,不斷地在技法上精進並極致化。

另外關於「堂射」,起源於保元之亂(12世紀),盛行於天正時期(16世紀末)。以慶長11年(1606)星野勘左衛門命中51箭的紀錄為濫觴,至寛文、貞享年間(1661-88),堂射紀錄已發達到八千中的程度;此為和佐大八郎所創下的紀錄。

堂射有其速射的必要,為了可以連續發射而研發了堅帽子這樣的弓具,即是現時所用的堅帽子手套。由和佐大八郎所創下的紀錄是:在規定的24小時之內,共發射13,033箭,命中8,133箭。

近代弓道

江戶時代確立了弓術為心體技三者合一的概念。在西式戰法引入日本之後,熱兵器被視為是下級武士的工作,因此傳統的弓馬練習仍盛行於世。明治28年在京都創立的大日本武徳会,弓道成為其中的當然項目。

於大正、昭和時期,弓道被納入中學以上的正規教育課程;二次世界大戰時期,自昭和16年(1941)至昭和20年(1945)11月終戰,由於軍國主義的思想,日本教育部禁止武道的授課。

昭和26年(1951)7月,由教育部次長文告解除了關於弓道在學校中授課的禁令,並在昭和42年(1967)由體育局長官通令各高等學校採納弓道為正規課程,自此弓道被賦予了新的教育及體育意義,以此作為學校體育的契機。

今後,透過近代科學其創新的研究法、創新的武道裡念,並以富教育意義的方式去普及弓道,則是當代對弓道的展望。

資料來源:公益財団法人全日本弓道連盟